济宁:青年夜校生长之道

发布时间:2024-09-05 04:25:50 来源: TG@KZSEO

  

  不到一年实现各县(市、区)全覆盖

  济宁:青年夜校生长之道

  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,“运河夜校”如今广受年轻人追捧。然而,就在数月前这所青年夜校开办之初,年轻的运营团队还在担忧:这样办能不能行?有没有人来上课?“没想到课程一上线就‘秒空’,大家的学习热情远超我们的预期。”运营负责人黄永森说。

  团队依托团属活动阵地,推动“运河夜校”逐渐成长——从山东省首批、济宁市首家青年夜校,到现在同时运营6个校区,团队也从最初5人兼职到目前15人专职,“愈发让我们坚定青年夜校这条路大有可为。”

  从2023年11月至今,团济宁市委以主城区“运河夜校”为试点,将青年夜校逐步打造成组织、凝聚、服务青年的新载体。目前,全市19所青年夜校实现各县(市、区)全覆盖,累计开设课程110余门,开展教学活动150余期,3.6万余人次青年收获成长。

  为青年需求赋予城市温度

  如何搭建真正契合青年需求的课程体系?这是青年夜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。对此,团济宁市委充分发挥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,因地制宜、按需成班。坚持“开门办学”理念,在广泛调研青年兴趣、征求青年意愿基础上,做好整体教学规划,形成“系统课+体验课”模式,既有相对固定的专业课,也有青年“点单”的兴趣课。

  “运河夜校”先后推出瑜伽、古筝、健身塑形等30余门“爆款”课程,同时依托新兴领域有YOUNG青年联盟、志愿服务V站联盟等团属社会组织,广泛链接辖区创业小店、高职院校、群众艺术馆等,招纳专业老师、社团负责人、小店店主、非遗传承人等授课。

  深受学员欢迎的国潮书法老师万礼墨,另一身份是创业小店的书法字体设计师。偶然看到“运河夜校”招聘消息,他决定一试。第一次登上讲台,万礼墨花了很长时间精心备课,“希望我的课程不仅和运河传统文化相结合,同时让更多年轻人容易接受,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。”

  为了让课程安排更灵活,综合考虑活动空间、学习质效、通勤实际等因素,济宁市青年夜校课程实施小班教学,一般控制在10-15人,晚间1.5小时左右。

  团嘉祥县委开办的“祥城青年夜校”创新“线上+线下”模式,搭建云端共享平台,依托微信群、视频号、抖音等平台,开创“掌上夜校课堂”,学员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安排,随时报名、线上上课。

  为提升课程体验感,团济宁市委还举办夜校半年成果展,选出优质学员、优质教师,定期开展学员反馈调查,推出半年学籍卡、课程优惠卡,以公益价格链接一批兴趣课程。

  上课之余,按照“内容+社交”理念,结合脱口秀、电影、飞盘等20个青年兴趣社群,济宁市青年夜校逐步探索出技能类、兴趣类、公益类、分享类等多样化“Young+”社群社交主题,开展了“围炉煮茶话青春”、青年文化会客厅等系列活动。

  “与其下班后躺在床上玩手机,不如来夜校充实自己,增长技能,还能交到新朋友。课余时间大家一起聚会,也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。”参加油画课程的学员吴明凯说。

  “通过对接、培养不同领域新兴青年群体的‘领头雁’,不断‘影响有影响力的青年’,将青年的‘朋友圈’变成共青团工作的‘覆盖面’,由此进一步丰富青年夜校的社交社群内涵。”团嘉祥县委副书记杨笛说。

  青言青语走进青年心间

  青年夜校的办学目的不仅是丰富青年业余生活、解决青年所需,更要扎根青年、集聚青年、引领青年成长。团济宁市委坚持做好青年夜校与青年思想引领的结合文章。

  一方面注重政治引领,重点围绕与青年密切相关、青年关注度高的时政热点,突出思想性、普及性和感染力,着眼“青言青语”阐释,开展分众化、分领域教育,把青年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始终,激发青年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。

  济宁各区县利用夜校阵地,定期举办“青年读书会”“好书分享会”“红色经典书籍领读”等活动,让青年学员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和生活实践,畅谈读书感悟。

  团兖州区委推出“红色”剧本杀、情景短剧演绎等互动式思政课,学员化身角色沉浸故事背景,在情节推动中实现历史与现实“隔空对话”,在启智润心中坚定理想信念。

  此外,团济宁市委注重强化师资队伍,通过“组织一批、遴选一批、聘任一批、招募一批”的形式,以及聘任成长导师、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,充实专业化师资和工作力量;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,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。

  理论宣讲也是青年夜校不可或缺的内容。团济宁市委组织“2+1”宣讲小分队开展领学,每支宣讲小分队配备两名青年理论讲师和1名青春榜样,利用5-10分钟时间,将“理论思想+传统文化+青年交流+榜样故事”融入日常教学,已开展“青春思想汇”百余场。

  让文化基因植入青年记忆

  立足“孔孟之乡、运河之都、文化济宁”城市定位,济宁市青年夜校为文化“两创”持续进行“场景化”“青年化”探索,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入青年记忆。在夜校里,年轻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接纳、传承传统文化。

  团嘉祥县委以“祥城青年夜校”“团委+”合作模式为基础,依托曾庙、武氏祠、大学书院等场地,开展成人研学新尝试,体验金石传拓、拜师礼、家礼孝茶等。

  “老师带领我们体验了金石传拓、活字印刷、茶艺、拜师礼、剪纸等传统文化艺术,让我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积淀。”学员高海梅说。

  团梁山县委广泛筹措社会资源,融入多层次、多样化的“青”字号品牌,依托青年之家等团属阵地资源,在县文化中心开办“文化·水泊青年夜校”,在梁山街道幸福街社区设“幸福·水泊青年夜校”分校,吸引青年主动提升自我,拥抱本地文化。

  团任城区委将“运河夜校”开设在运河记忆青年之家——“些好商店”,这里有李白手绘表情包明信片、李小白文创IP书签、“我爱济宁”毛笔字摆件……此外,还立足古琴、香篆、鲁班木艺等课程,组建了传统手造、非遗文化青年联盟,探索用“非遗+时尚”生成美丽经济,“传统+设计”赋能文创潮牌,让济宁青年也有自己的精神“SPA”。

  “在曲阜这片被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土壤上,我们创新以青年夜校的形式凝聚青年,以更易传播、更吸引人的方式开设非遗、礼仪、汉服等特色课程,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、传承和创新融入其中,带领广大青年深深扎根,不断增进文化认同,在守正创新中担起属于自己的‘文化使命’。”团曲阜市委书记马汉卿说。

  从“网红”迈向“长红”

  如今,济宁市青年夜校的探索为城市注入了新的青年活力,但它们的发展如何从“网红”向“长红”迈进?

  团济宁市委努力健全工作机制,制定《济宁共青团青年夜校工作项目实施指引》,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青年夜校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,指导县(市、区)建设管理清晰、运营规范的青年夜校。进一步健全青年夜校管理服务制度,打造课程前、中、后的三“跟踪”机制,以学员获得感、导师满意度为量化指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双向评价,力求做到对课程质量的全过程把控。

  团微山县委除了定期组织青年学员进行教学评价,收集学员对教学内容、教师表现等的反馈外,还会通过报名和上课人数的“末位淘汰制”倒逼提高课程质量,确保“微湖·青年夜校”始终保持活力。

  同时,团济宁市委注重盘活社会资源,坚持“社会化、可持续、自运行”的原则,紧密结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、流动团员服务管理等工作,优先用好团属阵地,以青年流量大、交通便利、软硬件基础条件好的团属青年之家为依托,与场地管理方、第三方运营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。积极拓展社会阵地,合理引入专业社会力量,组建社会化运作的管理团队,明确办学模式、校区架构、人员分工和相关规章制度,通过加盟、增设分校等模式,创新夜校形式。积极链接周边青年常去的书店、咖啡馆、共享自习室、特色街区、商务楼宇公共空间等场所,联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属场所,探索“青年夜校”+“理论学习”“技能提升”“文化交流”“才艺拓展”“婚恋交友”等模式,从非遗技艺到生活美学、从艺术熏陶到实用技能,切实让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惠及更多青年。

  回顾不到一年的探索,团济宁市委书记田卫锋深有感触:“我们希望青年夜校能帮助更多青年收获成长,同时也可以成为他们卸下紧张、畅聊沟通、拥抱8小时外社交新生活的地方,成为新时代青年真正想得到、找得着、靠得住的‘青年之家’。”

 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任宏章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【编辑:田博群】